對于每一塊孔板,至少應在某一個標準位置上安裝一個上游取壓口和一個下游取壓口,取壓口按位置分為D和D/2(徑距取壓)、法蘭和角接取壓口三種。
單塊孔板可與適合于不同型式標準孔板儀表的幾套取壓口配合使用,但為了避免相互干擾,在孔板同一側的幾套取壓口應至少偏移30°。
一、D和D/2取壓口或法蘭取壓口孔板
1.1取壓口的間距l是取壓口中心線與孔板的某一規定端面之間的距離。安裝取壓口時應考慮墊圈和(或)密封材料的厚度。
1.2對于D和D/2取壓口孔板(見圖3),上游取壓口的間距l1名義上等于D,但可在0.9D與1.1D之間而無需改變流出系數。
下游取壓口的間距l2名義上等于0.5D,但可在下列數值之間而無需改變流出系數:
——當β≤0.6時,在0.48D~0.52D之間;
——當β>0.6時,在0.49D~0.51D之間。
間距l1和l2均從孔板的上游端面量起。
1.3對于法蘭取壓口孔板(見圖3),上游取壓口的間距l1名義上等于25.4 mm,并從孔板的上游端面量起。
下游取壓口的間距l2名義上等于25.4 mm,并從孔板的下游端面量起。
上游和下游間距l1和l2在下列數值范圍之內可無需改變流出系數:
當 β>0. 6 且 D<150 mm時,為25.4mm±0.5mm;
在其他情況下,即當 β≤0.6或 β>0.6但150≤D≤1000mm時,為 25.4 mm±l mm。
1.4取壓口的中心線應盡可能以90°與管道中心線相交,但在然和情況下都應在垂直線的3°之內。
1.5穿透處孔應呈圓形,其邊緣應與管壁內表面齊平,并盡可能銳利。為確保去除內部邊緣上的一切毛邊或卷口,允許倒圓但應盡可能小,若能測量,其半徑應小于取壓口直徑的1/10。在連接孔的內部、在管壁上鉆出的孔的邊緣或者在靠近取壓口的管壁上應不出現不規則狀態。
1.6 取壓口直徑應小于0.13D和小于13 mm。
對最小直徑不加限制。在實際應用中,最小直徑是根據防止偶然阻塞及取得良好動態特性的需要確定的。上游和下游取壓口的直徑應相同。
1.7從管線內壁量起,在至少2.5倍取壓口內徑的長度內,取壓口應呈圓形和圓筒形。
1.8取壓口的軸線可位于管道的任一軸向平面上。
1.9上游取壓口和下游取壓口的軸線可位于不同的軸向平面上,但通常在同一軸向平面上。
二、角接取壓口孔板(見圖4)
2.1取壓口軸線與孔板各相應端面之間的間距等于取壓口本身直徑的二分之一或取壓口本身寬度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說,取壓口貫穿管壁處就與孔板端面齊平。
2.2取壓口可以是單獨鉆孔取壓口或者是環隙。如圖4所示,這兩種形式的取壓口可位于管道、管道法蘭或夾持環上。
2.3單獨鉆孔取壓口的直徑a和環隙寬度a規定如下。最小直徑實際上是根據防止偶然阻塞以及取得良好動態特性的需要確定的。
對于清潔流體和蒸汽:
——對于β≤0. 65:0. 005D≤a≤0. 03D;
——對于 β>0. 65:0. 01D≤a≤0. 02D。
如果D<100 mm,則a值達到2 mm對于任何β都是可接受的。
對于任何β值:
——對于清潔流體:1 mrn≤a≤10 mm;
——對于蒸汽,用環室時:1 mm≤a≤10 mm;
——對于蒸汽和液化氣體,用單獨鉆孔取壓口時:4 mm≤a≤10mm。
2.4環隙通常在整個圓周上穿通管道,連續而不中斷,否則每個環室應至少由4個開孔與管道內 部連通。每個開孔的軸線彼此互成等角,每個開孔的面積至少為12 mm2
2.5若采用如圖4所示的單獨鉆孔取壓口,則取壓口的軸線應盡可能以90°角度與管道軸線相交。若在同一上游或下游平面上有幾個單獨鉆孔取壓口,它們的軸線應彼此互成等角。
從管線內壁量起,在至少2. 5倍于取壓口內徑的長度內,取壓口應呈圓形和圓筒形。
上游取壓口和下游取壓口的直徑應相同。
2.6夾持環的內徑b應大于或等于管道直徑D,以保證它不致突入管道內,但應小于或等于 1.04D,并滿足下列條件:
上游夾持環和下游夾持環的長度c和c'(見圖4)應不大于0.5D。
環隙厚度f應大于或等于環隙寬度a的兩倍。環室的橫截面積gh應大于或等于連通環室與管道內部的開孔的總面積的二分之一。
2.7夾持環接觸被測流體的表面應清潔,并有良好的加工粗糙度。表面粗糙應符合管道粗糙度要求。
2.8連接環室與二次裝置的取壓口是管壁取壓口,穿透處應為圓形,直徑j在4 mm?10 mm之間。
2.9上游夾持環和下游夾持環不必彼此對稱,但兩者均應符合上述規定。